近日,为期3个月的第九届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深圳)(以下简称“深双”)在深圳市罗湖区粤海城?金啤坊正式开展。据悉,本届“深双”主展场首次落位于罗湖区,并同步设置了罗湖馆、香港馆和深双品牌馆三大专题馆。其中,罗湖馆以“桥接:湾区枢纽?万象罗湖”为主题,聚焦展示罗湖区的城市建设历程和成就。展期结束后,罗湖馆将作为半永久馆继续保留。
“这是深双首次回到罗湖,回到深圳发展的起点。城市的更新,更需要我们构建关于场所的记忆。”本届“深双”总策展人之一、建筑与城市规划学者鲁安东表示,最前沿的科技创新往往是与宜居生活相融合,充满生活气息和城市记忆的罗湖充满想象空间,可以提供一种全新的科创产业的新土壤。
据介绍,在罗湖馆“桥接:湾区枢纽?万象罗湖”主题中,“桥接”蕴含三层寓意:一是本次罗湖馆与香港馆毗邻,反映着罗湖与香港通过罗湖桥相连接,地缘相近、人文相亲、山水相连的空间位置关系;二是桥接本意有链接万物之意,形象地诠释了罗湖区作为大湾区枢纽向四周辐射的定位;三是桥接也是桥的动词化,寓意通过这个展览连接罗湖的历史与未来、人文与社会、城市与大自然等维度,既展现了罗湖打造可持续发展先锋城区的生动实践,也呼应了本届“深双”城市生息的主题。
为突出“湾区枢纽”的定位,罗湖馆空间设计以榕树为原型,枝繁叶茂的形态寓意着罗湖如同枢纽,链接万象;同时利用模型和影像,营造艺术感和趣味性十足的观展体验,与室外平台的公共装置共同展现,罗湖“一半山水一半城”的生态禀赋,体现新罗湖向未来的朝气和活力。
在展馆入口可以看到,作品《起步罗?湖?桥》回应了“桥接”的展览主题,寓意罗湖(桥)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起步之地,也为观众进入罗湖馆做好地理历史知识准备。在展馆内部,室内展陈分别围绕建筑、城市和大自然三个板块,多个维度展现罗湖城市建设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罗湖馆室内展陈中,天花板的圆环象征罗湖当年处于改革开放的中心和起点位置,向四周的放射则隐喻了先行改革开放的罗湖区如榕树般根深叶茂,辐射四方,彰显了罗湖区“湾区枢纽”的定位。从罗湖出发到达大湾区及周边城市的交通状况被整理成放射信息条,构建出1小时通行圈。中心圆形内是罗湖区的抽象地图,展示了罗湖区的三处口岸、两座火车站和主要的对外交通干道,突出了罗湖“一半山水一半城”的地理格局。在放射状的“枝叶”装置末端连接了三个大屏幕,分别展示了不同的主题视频。
回顾罗湖的发展历程,各类标志性建筑不可或缺。罗湖馆展馆中心悬挂了由公众投票选出的23个精美建筑单体模型,分别代表了罗湖改革开放不同阶段的光辉记忆;在建筑四周则悬挂了“笋岗-清水河片区”“蔡屋围片区”“湖贝片区”“新秀片区”等4个罗湖重点更新片区模型,代表着罗湖当下的发展重心,以及未来的新地标。这些更新模型还叠加了不同年代地图信息,在展示未来形态的同时,也增加了可与之对照的现状及历史积淀的痕迹,生动展示了罗湖区城市更新蝶变的历程。
本次展览中,罗湖馆与香港馆共享同一个空间,象征着罗湖与香港隔河相望的地缘关系。在罗湖馆和香港馆的入口,同步设置了一面两馆一体的主题墙。墙上展厅门牌标识及椅子的设计同样贯穿了罗湖桥连接着罗湖与香港的寓意。
在罗湖馆室外空间,各类艺术作品与景观作品错落有致。例如,在展馆室外的大阳台上,一组起伏如山峦的装置,正是以梧桐山为原型设计的休憩家具《罗湖山、城、人》,这是建筑师黄泽林结合自己居住在梧桐山下的感受,按照罗湖环山高度数据进行的艺术加工而成;作品最高的山峰与向东可眺望到的梧桐山景形成对话。在户外阳台转角,城市雕塑作品《向上》,展现出新时代罗湖活力十足与团结进取的精神面貌。
值得关注的是,本届“深双”主展场粤海城?金啤坊,前身是深圳市原金威啤酒厂,是深圳首例通过复合有机更新模式打造的工业遗存保护项目。作为曾陪伴五湖四海的来深建设者挥洒青春、追逐梦想,金威啤酒是代表罗湖区的重要城市记忆名片。如今,金啤坊以全新的城市更新模式,将曾经的工业城市肌理传换为大尺度的商业建筑综合体,使其工业建筑的“生产功能”重新被激活。同时,延续“城市即展场、展览即实践”的原则,将金啤坊作为本届“深双”的“零号作品”,续写历届深双对于城市更新、空间激活的关注,将深圳奋斗精神与罗湖生活记忆串联,向各界展示未来文化艺术生产地的全新面貌。
上一篇 没有了